第四百四十七章 世上哪有这样的父亲 (第1/2页)
三水离开后,赵兴也慢慢冷静了下来。
韩章辞官,应该不是为了威胁他。
而是猜出他这次要大动干戈,又劝阻不了,心灰意冷之下选择了辞官。
即便如此,赵兴心里还是有几分不爽。
毕竟韩章是通过这种方式辞官,都没有直接和他说。
不过不爽归不爽,此时他不可能同意韩章辞官。
毕竟这个时候韩章辞官,舆论对他不利。
而且韩章这个位置太重要了,赵旭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人接手。
其实赵兴也不想继续设大相公了,而是想废除相制,推行内阁制。
宰相制度是朱元璋彻底废除的,但其实在明朝之前,就已经没有了正式的宰相了。
汉初丞相是萧何,后面虽然没有彻底取消丞相制度,却很少设立。
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,才称的丞相。
隋朝弄出三省六部制,其中尚书仆射,就成了名义上的宰相了。
到了宋朝,相公则是同平章事。
但是不管唐朝还是宋朝的宰相,只是尊称,已经不是直接的官职了。
宋朝为了防止宰相专权,实行的是多相制。
这种制度有好处也有弊端。
好处是不容易出现权臣,在宋朝罢相很常见,即便相公专权,也是基于皇帝的信任之上。
很少有把皇帝完全变成傀儡的情况发生。
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大宋是多相制。
但是弊端同样也有,相公和副相之间相互争斗的情况也时常发生。
皇权确实需要平衡,但是相公可是大宋最高官员,也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。
他们相互斗起来,就会影响朝廷的决策。
同时也会导致朝廷的政策没有持续性。
打个比方,韩章是大相公,他被人斗下去后,新上位的大相公就会取消韩章在位时制定的政治主张。
大宋每次相位更换,同时也是政策的大变动。
内阁制度虽然也有一定的弊端,但总体来说,内阁制度还是利大于弊的。
明朝有十六个皇帝,其中有五个都不喜欢上朝,在位期间几乎没怎么上朝,可是总体局势却没有出现大的问题。
其中嘉靖皇帝手段高明,但是其他几个可就没有那么高明了。
即便如此,还是没有出现大的问题,依赖的就是内阁制度。
内阁制度最大的好处是,哪怕皇帝昏庸,不理朝政,朝廷也能很好的人运行下去。
一旦出现明君,又能很容易的把权利夺回来。
不会出现别的朝代那样,因为前面一两个皇帝昏庸,大权旁落,新君继位后,即便有中兴之心,也因为权臣当道,无法彻底掌权。
换作别的朝代,别说有五个皇帝不喜欢上朝了,就是有个两三个,都有很大可能改朝换代。
因此在内阁制度没有推行前,赵兴并不想让韩章致仕。
心情烦躁的处理了几分扎子,三水走了进来禀报道:“陛下,派去传大相公入宫的人说,大相公染了风寒,如今卧病在床,无法进宫!”
“砰!”
赵兴闻言愤怒的拍案而起,韩章辞官的扎子已经在他案头了,显然不是今天递交的。
韩章根本不是因病辞官,现在说什么感染风寒,很可能就是装的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